新中国成立70年来,灌西人奋发有为,团结、拼搏、奋进,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,投身新实践,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进灌西全面发展、全方位振兴。
“以前灌西就是产盐,生产主要靠人力,单产低成本大;你再看现在,我们原盐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,产量又高质量又好?!笔±湍0彩髁终庋兰鄣?。
70年来,老一辈的灌西人就凭简陋、甚至是原始的工具,硬是用肩挑人扛,努力推动灌西前行的脚步。70年来,灌西的发展,秉承历史的轨迹,盐业生产有过辉煌历史也有过惨淡经营的岁月,盐田从原来的“八卦滩”发展为“对口滩”,从摒弃“盐、化、虾”三大支柱模式,到构建“盐、养、种”三色经济格局,从退盐转养、土地复垦到日晒制盐项目投产、新兴产业蓬勃兴起,改革发展,创新创效,使灌西英姿焕发、充满活力。
灌西社区老党员刘?;ɑ匾洌骸袄显绱┮路切吕洗?,后老二,缝缝补补给老三,现在是一个比一个穿得鲜亮;以前想吃顿猪肉都太难,现在是菜要新鲜的,肉要不肥的,花样还要多多的,想吃什么就吃到什么,比过去高‘十八个帽头子’?!?/span>
70年来,灌西人的穿着,从过去的“新三年,旧三年,缝缝补补又三年”,变成了如今的年年不仅都是新衣服,还要求款式;有了款式,求品质;有了品质,求品牌,一个比一个时尚。饮食上,买粮食要粮票,买肉需要肉票成为远去的历史,代之以讲究营养,讲究搭配,讲究身体健康。
“以前住的是低矮潮湿的平房。一到阴雨天,我家屋里边地上都是潮卤卤的??嗔艘槐沧樱衷谀茏∩险饷春玫姆孔?!我们知足了!”退休职工张文龙这样感慨。
“一去二三里,盐圩四五家,楼台无一座,四季不开花?!闭馐赘枰ナ枪辔魅斯ゾ幼』肪车恼媸敌凑铡4右郧暗拿┎萃廖莸阶┦叻浚俚饺缃竦母呗ケ鹗盂紫碌匠〔?,从新区到市区,房子越住越大,越住越高,越住越远。
退休工长程佃民谈到:“以前场区只有一条砂石路,其余都是坑坑洼洼的烂泥路,遇到干旱天,路上灰土寸把深;你看现在,电动车、小轿车没地方摆,柏油路、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。”
70年前,灌西最好的路是去县城、市区主干道砂石路,圩下的泥土路是晴天一身灰,雨天满身泥,特别是雨天成为了盐场人难忘的记忆,自行车是最好的交通工具;如今昔日难得一见的小汽车已经普及到了普通百姓家中,道路纵横交错,四通八达,再远的距离都不再是距离。
70年旧貌换新颜,经受过改革开放的洗礼,如今的灌西像一艘满载的舰船迎着新时代的春风,正与时俱进,在激水中流中扬帆远航。
(卜 海 张明建)